【工作反思】(1)入职一周

迟到了好多天的反思总结,哈哈。从第一天就想来写点什么的,一直没能从最初的兴奋中静下来。

第一周上班,幸福感满满。之前跟朋友说过,最初几天完全不能平静,就好像处在热恋状态一样。可能跟这几年还算坎坷的经历有关,只是为了一份喜欢的工作而已,被太多人说折腾,太理想化。其实也只是为了每天起来想到上班是有动力的,是能够两眼发光的。终于,能够站到梦想的起点,嗯,我知道这也只是另一个起点而已。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但是,现在愿意努力去爱,就够了。说得有点矫情,哈哈.....


和之前的实习经历相比,在这里遇到了很棒的导师,有经验,有想法,教我的不是怎么具体做,而是怎么思考,又能放手让我去做。好奇心和想学习的动力瞬间满格。有很棒的团队,友好,尊重,协作,好沟通。从产品看团队,与想象中的网易并无二致。


第一周,除了设计流程方面的东西。自己感觉受影响最大的,是“利/弊”的思考方式。

今天导师还说起,面试的时候只看对方能不能回答出自己的问题——比如“这个地方你为什么这么做?”如果一上来就说自己错了,那都没什么好聊了。设计无对错,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做。我想,任何出发点都不会是“错的”,好/不好的设计师,在于思考的全面性,以及全盘考虑后对取舍的把握。

自己这几天很明显的一个倾向就是,想到什么东西好,容易太兴奋,急着跟人分享,没有仔细考虑过弊端和意外情况。但是每次导师都会首先问我一句话,这样做有什么不好?

设计本身是一个全盘思考和权衡的过程,只有自己想到的弊端的,才能及早思考到应对和解决方法。设计也是一个“给别人下套”的过程,是要引导别人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的。如果等到最后沟通时旁人提出才想到问题,说明这个方案本身就不够成熟,可行性就很值得质疑了。

那么,又怎么做到“全面思考”呢?场景和用户角色的思考,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切入方式了。哪些用户,在哪些场景下,可能需要这个功能?每个页面,每种用户看到后分别会怎么理解?现在开始理解,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说要把用户画像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旁,有代入感,才能真正理解那个角色在这个场景下会怎样想,怎样做。才能真正做到“同理心”。

这里的弊端,往大里说,也可以说成对成本和风险的把控。包括技术实现的成本和难度。这里的很多细节,现在的我还比较难把握,需要不断积累更多的经验。

其他学到的,还有“目标要专一,一次只解决且解决好一个小问题”;周围所有人都是你的资源,要学会利用,主动请求帮助;与团队成员争议不下的问题,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折衷方案,等等。

嗯,觉得脑子一下子装不了太多东西了,继续学习吧。


附上第一天时,导师和公子分别跟我讲的话,好像还漏了一些。很多道理也许懂不了,以后要多回头看看:

1.要利用好身边所有资源,包括“我”,有什么需求都可以直接提;

2.做事要讲究效率,考虑性价比。“设计”最有价值的地方是“设计”本身,发挥自己最大价值,关键在于“解决问题”!

3.每次只解决并且解决好一个小问题,胃口不要放太宽。


1.“产出价值”比“付出体力”更重要,不要一味做,而是多动脑子想;

2.多交流,多问,什么都能问,只要不要总是问同样的问题,原地踏步就好;

3.主动,主动学习,主动请缨,才会有更多机会;

4.做事要讲究方法,多看多学,比如沟通,做事方式,可以多观察下别人都怎么做的;

5.小事中能开出一朵花,能把小事做好的,才有机会做更重要的事。

评论(4)
热度(10)
© 本本 | Powered by LOFTER